柳河新媒体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中医益脑平衡疗法治疗小脑萎缩,取得满意效果

2023-07-19| 发布者: 柳河新媒体|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患者资料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环湖医院等医院,曾口服胞磷胆碱、甲钴胺、麦角胺等药物,近2年来行走不稳症状持...

小脑萎缩(cerebellar atrophy简称CA),是中枢神经系统慢性变性疾病,以脑桥及小脑萎缩为病理特点,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脑干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CA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我科收治了1例患者,均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结合益脑平衡疗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患者资料

男性,53岁,主因“行走不稳近2年,加重10余天”去年于8月28日入院。患者人院前近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表现为行走时自觉向后倾,伴时汗出多,当时神清,无头晕头痛及呕恶,无明显震颤,先后就诊于当地县医院、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环湖医院等医院,曾口服胞磷胆碱、甲钴胺、麦角胺等药物,近2年来行走不稳症状持续,近半年余出现饮水时呛,语言欠利,小便频数等症状,10余日前无明显诱因自觉行走不稳逐渐加重,故就诊我院,收人病区治疗。症见:神清,饮水时呛,行走不稳,语言欠利,时汗出,无头晕头痛,面色黯,纳可,口干不欲饮,寐一般,时有尿意,大便可,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弱。神经系统查体阳性体征: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饮水呛咳,构音障碍。辅助检查:头颅MRI:T, WI示序列可见典型脑桥“十字征”,见图1。

中医诊断为萎症;下元虚衰,痰浊上泛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中药拟“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为则,予地黄饮子加减,处方如下:

柴胡 、法半夏、 炒白术 、茯苓 、 陈皮、 炙甘草、 黄连 、枳实、竹茹、姜厚朴、生大黄 、桂枝 、当归 、川芎、 地龙 、 怀牛膝 、 盐杜仲 、瓜蒌、丹参、生薏米 、泽泻 、炒苍术、车前子、 防已 、烫狗脊 、 巴戟天。西洋参等。日服两剂,服用24天。

温馨提示:上述薬物需要针对性的开方子。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同,薬物剂量克数不同的。仅供参考!不易自行服用!如需药方请联系李俊才医生19231056801

治疗结果

治疗24d后,患者症状均较前有不同程度减轻。行走不稳症状较前缓解,可自行行走,饮水呛咳次数减少,无汗出过多现象,大小便正常;经治疗患者已出院。经随访,到近期为止,患者均存活状态良好,且病情进展速度减缓,生存质量有所改善,达到预期效果。

本病病位在肾肝脾,与肾关系最为密切。“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髓海、筋骨、清窍失养,故走路不稳、运动迟缓、动作笨拙;《灵枢●经脉》中提到“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肾经病变则舌强语謇,出现言语迟缓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三阴交为足少阴肾、足太阴脾、足厥阴肝三阴经的交会穴,又为“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滋肾阴生髓的作用。“髓以脑为主”,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髓海充则为神所用。因此,肾气强健、肾精充盈,与脑髓发育健旺有密切关系。太溪穴首见于《灵枢●本输》“太,大也;溪,指流水。”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肾脉之根,是治疗- -切阴虚精亏所致诸疾的要穴。肾俞居于腰部,内应于肾,为补肾要穴;既能补肾滋阴,填精益髓,强筋健骨,明目聪耳,又能温补肾阳,固本培元,化气行水。命门,刺之可振奋人体之阳气,为治疗命门火衰所致诸疾常用穴。诸穴配伍共奏滋肾阴,补肾阳之功。肾阴得补,肾阳得壮,则痰湿可化。

中医通过特有的辨证思维在CA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虽然其治病机理不甚明确,可是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中医利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多样化的综合治疗,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标本同治,调节脏腑功能及气血阴阳,使患者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但是,目前CA的患者临床资料仍较少,缺乏大样本临床研究。今后将继续随访CA患者,定期进行中医综合治疗,希望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声明:医学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柳河新媒体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柳河新媒体 X1.0

© 2015-2020 柳河新媒体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