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①。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②无人能解,因风③飞过蔷薇。 【注释】 寂寞无行路:意为春悄悄地走了,没有留下行踪。 啭:鸟婉转地叫。 因风:趁着风。 【大意】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一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五年级语文上册 六年级语文 八儿美妙猜想中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 八儿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会起锅巴。 这种种美妙的猜想,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进一步突出了他想快点喝到腊八粥的迫切心理。 《古诗三首》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白昼风光)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写夜晚景象) 注释: 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②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④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⑤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⑥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诗歌翻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重点理解】 《寒食》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恐惧】 由于心里害怕,我埋着头快步向前走着。走着走着,想起电影里敲梆老头受害的情景,呀!那夜不也和今天一样黑吗?坏人的身影和使人害怕的凶器一件件在我脑海闪过。我控制自己不要想这些,可脑子不听话,又想起《聊斋》中的鬼……我的心“怦怦”地猛跳。 第四周 鄂(è)州①南楼书事 [宋] 黄庭坚 四顾②山光接水光,凭栏③十里芰(jì)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④作南楼一味凉。 【注释】 鄂州:在今湖北省武汉、黄石一带。南楼:在武昌蛇山顶。 四顾:向四周望去。山光、水光:山色、水色。 凭栏:靠着栏杆。十里:形容水面辽阔。芰:菱角。 并:合并在一起。一味凉:一片凉意。 【大意】 站在南楼上倚着栏杆向四周望去,只见山光、水色连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八儿为什么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16-17自然段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现在看到粥的颜色却是黑的,不由得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望。 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的情景为什么要略写? 课文略写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 【自卑】 我很小的时候,由于不慎,摔坏了右腿,那时我还不懂事,因此我和所有的人一样有一段幸福美好、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卑感时时压抑着我,压得我抬不起头来。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甚至一无是处。我怕别人捉弄我或是讽刺我、挖苦我,甚至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也会引起我的自卑。总之,我对周围的一切都提防着…… 【激动】 那天晚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妈妈的话不时地回荡在我耳边:“大雁长大了也要离开自己的妈妈,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去寻找自己的美好生活。你要向大雁学习呢!”我反复咀嚼着妈妈说的话,多有道理呀!我想了很久很久……我渴望快点长大,翱翔于广阔的天空之中。 夜幕笼罩了江面,月亮从水面升起,月光下面天水一色,多美的景色啊!《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旋律在夜空中索绕着,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我重新拿起笔,一下子就把题算出来了。此刻,多么轻松啊!音乐该是多么神奇哟!这天很晚了,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人睡,耳畔仿佛还有优美的乐曲在响,我尽情地享受这甜,这美,心里乐融融一片,我生平第一次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