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关节有白斑是什么原因 我家旁边有一条很有意思的马路,叫天钥桥路。不夸张地讲,它是老阿姨的香榭丽舍,爷叔们的耶路撒冷。这条街上以夸张的密度,开满了上海点心店和熟食店。除此之外就是黄金店。阿姨们买完烧鹅、白玉兰的包子,顺便再去看看金器。 天钥桥路跟洋气的、符合大家对上海想象的衡山路其实只隔了一条肇嘉浜路,但完全是两个风格。 不管什么经济形势,天钥桥路永远熙熙攘攘。春天买青团、秋天买鲜肉月饼,冬天傍晚,五点钟,街上已经墨墨黑,突然望见一个明亮的橘色窗口,谁能忍住不买一盒蝴蝶酥回家?印象最深是去年三月底,天钥桥路上水泄不通。有人一口气买50个大肉包,还热情跟周围人传授经验:放冷冻柜里,可以吃一个月。 人虽然多,但也不是繁华,而是一种日常的喧闹感。 天钥桥路是点心店的修罗场。无数个新中式点心牌子在这里开过店,又黯然收场。最后活下来的还是那几个:虹口糕团、红房子西点、老大房、哈尔滨食品厂……我有段时间很爱吐槽天钥桥路。我说这条马路上但凡有点格调的店都活不下去。都市丽人下楼就是酒吧,我一下楼是熟食店。难怪活得毫无斗志。但呆久了会很喜欢天钥桥路的。如果说武康路、淮海中路,是上海绸缎般的被面,那天钥桥路就是一床被子的里子。粗糙、踏实。有着实惠的、谨慎的、细细密密的针脚。 都说上海物价夸张,一杯咖啡七八十。但天钥桥路上的老阿姨们,住着上千万的房子,脚踏实地地买着白玉兰几块钱的包子,每天傍晚7点40,默契地守在熟食店门口蹲八折促销。 我觉得环境会影响人的。在北京的时候我住在亮马桥最方便的地段,生机勃勃的男女们,随便裁剪一下都是都市小说的素材。搬回上海以后,我总抱怨再也没有了活色生香的故事。最近觉得不是上海的问题——或许最时髦的那几条马路的生活就不一样,是天钥桥路只有静水流深的生活,不盛产故事。 但我也不觉得这两年是荒废了。我学会了一些早该会了的生活技能:大米开袋后要放瓶子里,不然容易被虫蛀;面包不放冷藏反而能放久些;玫瑰要一水到底,切忌换水……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学会“过日子”。学会从平淡日子里挤出一点乐趣,而非一味地渴盼盛大节日。 今天在咖啡馆,隔壁桌在谈论一个影视项目,几个亿的盘子、阵容有谁……在北京时候常听到这样的对话,现在觉得像上辈子。 这肯定不是我小时候想象中的上海生活。但我又确实很喜欢这个版本。 弓着背紧绷的我,在食物的朴实香气里,终于放松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