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播电影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kuaibo.run 先问个问题,你觉得,10岁的孩子会剥鸡蛋吗? 你肯定会说,会! 然而,看过一期节目,10岁的小男孩习羽接到了一个任务:一分钟内剥鸡蛋。 拿起鸡蛋的那一刻起,习羽就散发出一股“和蛋不熟”的气息。 靠着指甲一点点抠,闷头抠了一分钟,半个蛋也没有剥完…… 任务失败的孩子一脸无措,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没完成挑战? 观察室的嘉宾也纷纷摇头,一个10岁的孩子,竟连个鸡蛋都剥不了? 孩子妈妈微笑地解释:平时都是我给他剥的!就是把蛋黄也去掉,他不爱吃蛋黄,蛋白直接喂到嘴巴里。 观察团的嘉宾直言: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来? 妈妈继续吐槽:他笨手笨脚的,让他剥就是耽误时间! 听过这样一句话: 事无巨细帮孩子做好,又处处指责孩子无能……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因为,你既用行动剥夺了孩子证明自己的机会,又用言语摧毁了孩子未来的一切可能。 真正应了那句“凭实力,把孩子养废”。 养废一个孩子,只需要3步 一个孩子是如何被养废的? 心理学家华莱士讲过这样一段话: 孩子第一次系鞋带时打了个死结,从此父母再不给孩子买有鞋带的鞋子;孩子第一次洗碗时摔碎了碗碟,从此父母再不让孩子靠近洗碗台;孩子第一次整理床铺,花了两个小时没弄好,父母便嫌弃他笨手笨脚,再也不让他自己整理……于是,等到孩子毕业找工作,因为他事事无能,什么都做不了…… 你要问这个孩子,是从哪开始被养废的? 心理专家武志红说过,养废一个孩子,其实只需要三步: 先指责孩子什么都不会做, 然后代替他把一切都做好, 再指责孩子事事无能! 长此以往,原本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就会被养得越来越“废”。 因为,这里的每一步,都能直插孩子心口,让孩子流血流泪。 第一步,先否定:干啥啥不行 每一个“被养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瞧不上”自家孩子的父母。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投射性认同”,是指当A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强行投射到B身上, 压力之下,B就可能变成A认为的样子。 父母一味地否定指责孩子,频繁打击下,孩子只会逐渐坐实标签,打心底里认定“我就是不行”。 第二步,包办:孩子做不了,只能我代劳 你为孩子横刀立马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成了受害者。 你传达给他的信息是:“你不行,你不会解决这个问题。” 表面上是为了协助孩子,本质上却是在打击、在伤害孩子。 因为,你的包办和代替,使孩子没有机会去独立解决问题,去享受自由生活, 而这恰好才是孩子做好准备,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关键所在。 第三步,再指责:都是你太差,我才这么辛苦 有的父母认为:都是因为你做不好,我才不得不替你做的。 这种情绪也会通过再次说教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也对此深信不疑:“我真的很差、我完全不行”。 就这样,父母通过“指责-代替-指责”的三步,一点点消减着孩子的生命力。 每一次指责和包办,都会变成毒刺扎进孩子的内心,成为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样打着爱的名义,最终会把孩子一步步推向深渊,彻底养废孩子。 “养好”一个孩子,父母出手要稳准狠 孩子成年后的际遇如何,往往从童年就能看出端倪。 养孩子这件事,过程错了,结果一定会错。 美国心理卫生专家兰德纽曼曾指出:小时候拥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往往会拥有一个不幸的成年。 为人父母,如果从孩子一出生,就为他铺平了所有的路, 那你代替孩子铺下的每一块砖,最后都会狠狠地砸回到孩子身上。 成长的真正意义不是“平顺”,而是“探索”,危险和挑战都是真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部分。 做父母,一定要学会这3件事: 1.管住手,放孩子自己做事 总是被包办和替代的孩子,会变得自卑和无能。 因为他们少有独立完成事务的机会,难以获得成就感。 跟同龄人比起来,他们什么都不会,无能感也让孩子很挫败。 对父母来说,即使看见孩子做事慢,也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 允许孩子自己做事,允许孩子去试错。 6岁前,可以让孩子学会自理,比如穿衣、刷牙、洗脸等。 上小学后,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倒垃圾、扫地、洗袜子等。 上初中,更要让孩子多参与家庭事务,学会承担责任。 让孩子,在做事中确认自己的力量,在尝试中获得经验和成长。 学会适当放手,才是对孩子更大的爱。 2.出口准,大方给孩子“鼓励”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TA世界里最大的权威。 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命运。 当孩子表现好时,我们要学会看见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当孩子表现差时,更要学会鼓励孩子,因为做错事和受挫的孩子更需要爱。 钟南山院士,就曾在网上说自己最难忘的是“妈妈的鼓励”。 他讲自己小学时成绩糟糕,偶然一次考得不错,妈妈就鼓励:“南山,你还是行的啊!” 钟南山说:“那时,我觉得妈妈一下子发现了我的亮点,我有了自尊心,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 养孩子,学会了鼓励他,孩子八成会变好。 3.心要“狠”,该孩子承担的结果别替他“接盘” 孩子的成长是在试错纠错中跌跌撞撞完成的,而在这之间,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担责”。 比如带孩子去爬山,可以让她自己选择衣服。 如果她选择漂亮的小皮鞋,别急着替她否决,可以把可能产生的“不舒服”等后果告诉她。 然后,尊重孩子的决定”,告诉她要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 自然,穿皮鞋爬山是不舒服的,甚至无法完成爬山的行程,但也正是这次“不舒服”的体验,让她有了“生活的经验”,这才是成长路上必备的技能。 不要舍不得孩子“受罪”,只有他懂得了自己的决定需要自己承担责任, 他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全面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才能更好走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提出一个观点: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只手。 跟在一旁扶着自行车,孩子将永远学不会骑行,只有狠下心、松开手,孩子才能在冲撞中学会独立上路。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做孩子的“代理者”,只做孩子的“引路人”。 ![]() |